【工美联盟】大师百科——吴尧辉



大师简介:

吴尧辉,,196411月出生,浙江乐清人,高级工艺美术师,中国木雕艺术大师,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。幼时酷爱绘画、书法,十九岁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金顺学习黄杨木雕艺术,期间深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的大力栽培。 在从事黄杨木雕的33年里,坚持走自己的路,坚守着自己的梦想,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其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、不断创新。其作品线条简练,古拙雄健、手法夸张、极具神韵,和传统精雕细刻相对比有了一定的距离和区别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艺术风格。

先后创作出200余件黄杨木雕作品。历年来,其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、比赛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评选中,几十次获得特等奖、金奖;201311月黄杨木雕作品《赏乐》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“山花奖”(工艺美术类);2015.12月黄杨木雕作品《大唐盛世系列组雕》获第十二届民间文艺“山花奖”。著有数篇论文发表于《雕塑》、《浙江工艺美术》、《中华木雕》、《当代工艺》、《民间美术》等专业性刊物。2011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作品集《吴尧辉木雕艺术作品》。2013年应邀参加编写《中国工艺美术全集•浙江卷》。

大师荣誉:

1998年获得"浙江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"称号

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

2010年被评为“第四批温州市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

2012 8月荣获中国首届木雕艺术大师

2013浙江省创意设计年度评选中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创意设计师

20145月荣获“中国传统工艺大师”

201412月吴尧辉被评定为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乐清黄杨木雕”代表性传承人

代表作品:


《彩虹万里》

“春满乾坤花似锦”,在春临大地,繁华似锦的时节,仙女立于云端,手持彩带而舞,漫天花飞,祥云瑞集,万里晴空,歌舞升平,彩带绕转,益增灵动之气,以庆贺天下之太平。

作品《彩虹万里》造型优美,清心抒情,刀法明快洗练,衣纹组合自然,虚实相间,线条柔和多变,富有装饰点缀之味。在选材上采用珍贵的黄杨木来雕刻,它质地坚韧,纹理细腻,表面光洁,更能体现出传统工艺的优秀技法和材质之美。

《出水芙蓉》

作品塑了一位少女立于莲花之上,舒展着优美的身姿,水面上初放的莲花,娇嫩鲜艳、华美温馨,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塑写,歌颂了莲花的坚贞与品德。也表达出少女的美丽清纯。“芙蓉”被历代文人赋予了很多美好的音像,把它当作清新自然,不假雕琢的象征,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及高洁的品性,象征女子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美德。

用黄杨木来雕刻少女形象,其木质的温润恰好表现出少女充满水润感及光泽的肌肤。透露着温婉妖媚的光彩。

《春天》

“百般红紫斗芳菲”“万紫千红总是春”等都古人赞美春天的佳句,春天万物生机,春光明媚,一切新的开始,花团锦簇,竞相争艳,春风拂面、和和美美,是多么让人心醉。眼前少女清纯的身姿和优美的曲线,仿佛出水芙蓉,花中仙子。给人们带来对春天的美好向往。使人们在春风的淋浴下生活更加甜美、幸福,作品采用现代雕塑手法结合黄杨木本身质地之美,刀法圆润、流畅,结构严谨,人物造型生动、形神兼备,更能体现出中国木雕精湛技艺。




《春夏秋冬》

   春——万物的起始阶段,一切的开始,花团锦簇,竞相争艳。

   夏——万物生机勃勃,旺盛的生命力在经过呵护之后变的坚强、变的妖娆富有活力和魅力。

   秋——万物凋落,经历了开始,经历了繁华,经历了美丽。

   冬——万物萧条,当白雪覆盖往日的足迹,世界只是一片苍茫,心也随着这片苍茫与雪白而平静。

作品正是紧紧扣住春夏秋冬的特点,与人体动态结合,构成一组别致的雕塑作品。少女的胴体美是宇宙之至美。所谓至美,是通过优美的体态和眼神表现出来的。身材的曲线美之外又增添了飘然的长发和掩掩然垂垂然的丝绦,也平添了作品的意韵。四种姿态完美的展现了春季的妩媚、夏季的热情、秋季的平静和冬季的含羞。作品采用珍贵的黄杨木材料,质地坚韧,纹理细腻,色泽光润如象牙。刀法纯朴圆润,细密流畅,人物形神兼备,结构虚实相间,追求精美细致,把玩之中还能品味中国传统木雕的精巧技艺。


大唐盛世系列组雕之一《踏春》


大唐盛世系列组雕之二《蹴鞠》


大唐盛世系列组雕之三《爬竿》


大唐盛世系列组雕之四《马球》


大唐盛世系列组雕之五《市井》


大唐盛世系列组雕之六《茗战》


07-大唐盛世系列组雕之七《歌舞升平》

大型黄杨木组雕《大唐盛世》是描述盛唐之世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,起于公元七世界上半期,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。大唐政治开明,思想解放,人才济济,疆域辽阔,国防巩固,民族和睦。当时的长安不仅是世界最大最繁华的都市,亦是世界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。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、豁达、包容和融合的文化大发展时期,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大唐文化。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,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。当时的波斯、阿拉伯、罗马、印度、日本、朝鲜等东亚诸国的国君、使者、客商、学者、僧侣、工匠、医生、胡姬熙熙攘攘往来于途。长安城中百国来朝,万商云集,外番胡人达十万余众,庙堂之上胡汉杂班,市井之中汉番共居,夷习狄俗,戎乐蛮饰,笙歌梵唱皆成时尚,呈现一派祥和大同气象。

《大唐盛世》组雕气势宏大,构思精妙,景物相连,跌宕起伏,情景生动;分别由《踏春》、《蹴鞠》、《爬杆》、《马球》、《市井》、《茗战》、《歌舞升平》等组成。每组变化之大,人物、动物、器物之多。所雕刻出来各类贵族官臣,形象富贵祥和,商贾小贩悠然自得,乐人舞姬情欢娱,佛教僧侣端庄肃穆,活泼孩童天真可爱,市井百姓熙然乐居。画面中近百人,人人身份地位衣饰不同,言谈举止情态迥异,但形象生动,栩栩如生,极富动态美感,盛世气象不言而溢。

黄杨木雕《大唐盛世》系列组雕是我四年前的一个创作思想。黄杨木雕很适合组雕形式,质地坚韧的黄杨木能雕刻出各种精细的器物及人物和动物,特别是一些细小的竹竿及人物飘带雕刻时不宜折断,游韧自如,很适合精细雕刻风格。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,打破时间观念,把不同的时间中进行的不同活动组合在一起,整组雕刻连续流畅,场面情节复杂,人物众多,但场面安排井然有序,繁简得度,每个故事既能独立成画,又能统一成组,更好表现出大唐盛世繁荣富强之盛景。

《高山流水》

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至今已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,茶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,成为社会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。茶文化中巴蜀茶艺表演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格调。茶艺表演就如同戏曲表演不是实际生活一样,它是通过夸张地演绎泡茶的程序,从而达到泡茶美感的艺术境界。

黄杨木雕——《高山流水》正是以夸张的茶艺表演为题材进行创作,整体造型优美、清心抒情,让人不禁联想到七八位茶客围着矮茶桌坐定后,客人喊声“泡茶”,茶艺表演师傅便应声而至的场景。作品刀法明快洗练,衣纹组合自然,虚实相间,线条更是柔和多变;在选材上采用珍贵的黄杨木来雕刻,它质地坚韧、纹理细腻、表面光洁,能更好的体现出茶文化的高雅内涵。

《竞》

马球运动在我国汉代就开始出现。尤其兴盛于唐朝,深受皇家贵族的喜爱,也是当时军队习武特别是骑兵训练的重要手段。随着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球类运动中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。

作品选用上乘黄杨木雕刻,结合镂雕、透雕、拼雕等传统技法秉承以线塑形、用刀写意的雕刻法则,并吸纳汉唐的造艺风格,展现出一组骑术精湛、英姿飒爽、运动敏捷的女子马球队。她们手持球杆、彩带飞舞、一张一合,阵列有序的欢快场面,使得此作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和视觉张力。同时也反映出大唐盛世国富民强的美好生活。

《走街窜巷》

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,科技及机械化取代了传统生存手艺,老辈人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被遗忘,“磨刀匠”正是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生活状态,早出晚归,走街串巷,一路吆喝,生活无需太繁杂,勤劳质朴的他们在当时只需拥有一门手艺就足以。

《兑糖儿》

肩上挑着一箩筐,手里铁片叮当响,随着一声声清脆悦耳的敲击声,他们穿遍了城镇的大街小巷,没有吆喝,只有“叮叮当,叮叮当......”。时至今日,依然可以看到他们熟悉的身影,他们就是“兑糖儿”,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食品制作技艺,儿时的我们常常渴望着他们何时经过家门口,现如今,糖儿便不在是东奔西走,而是以驻守街头为主,偶尔会闻见几声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在街道穿梭,各大景区的糖担尤其颇多,给予来来往往的游客一份儿时的记忆,一份纯真的留恋。

此次以木雕的形式来纪录传统手艺,通过精雕细琢,耐性打磨,以微观的形式还原了兑糖儿的常态。

时代的发展使糖儿技艺进入了食品工厂,以包装的形式出现在各大商场。也许叮当声从你耳边经过你也不曾留意,也许在巷子的另一头你听到了叮当声也会有所期许,但是真正的“也许”是他们会在某一天渐渐的消逝在人们的视野。

《馄饨担》

馄饨担,温州名小吃也,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味道,在温州无人不知,无人不爱,记得儿时的馄饨担,是竹制的,独富情趣:两脚一横梁,一脚一小灶,灶上一小锅,常烧柴或炭,灶里的火总在隐约燃着,锅里的水也总在冒着水泡。此次以木雕的形式表达着对儿时尤新的记忆,通过精雕细琢的人物百态,小到锅碗瓢盆,大到灶台碗柜,都清晰的还原了那时、那景。“馄饨担”是温州的特色生活文化之一,时至今日,也许你仍然独爱那一口,但是你在也回不到那熟悉的场景。

《千锤百炼》

打铁,作为一种原始的锻造手艺,曾经是城乡许多手艺工匠的谋生行当。直到现代工业日益发达的今天,才渐渐退出大部分城镇,但在一些偏远农村依然有着一方不小的市场。

锤炼时待打的铁块在火炉中烧至通红,师傅就用铁铗将其快速夹至大铁墩上,一番铁锤上下,一串叮当声响,一阵汗雨飘下。打铁看似粗活,实则非常细,火候、力度,就得十分讲究,看似简单,其实并不易学。哪怕只是一把普通菜刀,也需要经过千百锤的敲打。但是在老铁匠手中,无论多坚硬的铁块,将其变方、圆、长、扁、尖都不是难题。

打铁作为落后的工艺是迟早会退出历史的舞台,此次的木雕作品寓意为纪念,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深刻的时代性印象资料。

《赏乐》

传统黄杨木雕用刀工细灵动、准确流畅、技法多变、富有表现力。造型上有单人造型、双人造型、多人造型,在技法上有平面雕、整体雕、镂雕、透雕、拼雕、群雕等技法。作品《赏乐》是结合多种技法来进行雕刻的完美表现。

《赏乐》是根据南唐画师顾闳中的画卷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第四部份“听乐”来进行立体雕刻。作品反映五代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生活状况。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,懂音乐,擅长诗文书画。《赏乐》人物布局疏密有致,乐师们排成一列,参差婀娜、动态各异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。她们静心吹奏丰富的管乐和声,使人感到高亢,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。

主人翁韩熙载盘膝而坐,右手执扇、左手打着节拍,陶醉于悠扬、清澈、悦耳的乐律之中。

《五月五》

作品描述的是端午节奶奶带孙子在系粽绳的情景。在这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,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的被现代气息挤压,而作品正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,提醒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重视。

作品用刀细腻中不乏大气,衣纹组合自然,虚实相间,线条更是柔和多变;在选材上采用珍贵的黄杨木来雕刻,它质地坚韧,纹理细腻,表面光洁,更能体现出传统工艺的优秀技法和材质之美,将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完美的融合。

荣誉证书:

 


媒体报道: